專題
#FAfeature | YDC 為年輕創作者帶來事業契機
主頁專題 ▸ #FAfeature | YDC 為年輕創作者帶來事業契機
2025.04.23

國際級創作者 Declan Chan與 Tianwei Zhang早前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(Royal College of Art)向學生們推廣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(YDC),並就如何投身時裝行業分享他們的專業意見。

為鼓勵更多參賽作品及提升公眾對 YDC 的認識,YDC 2025舉辦多場校園講座,積極接觸全球各地的年輕香港設計師,向他們介紹比賽所帶來的多個好處,並由專家現身說法,協助他們踏上設計之路。

YDC一向被視為本地設計師的重要里程碑,目前正於紐約、巴黎、米蘭及倫敦等時裝之都重點宣傳,尋找正在海外升學的香港時裝設計師回港參賽。與往年一樣,「冠軍」及「優異獎」得主均可獲贈現金獎及海外學習之旅,而所有入圍決賽的設計師亦會得到專業評審團的指導。歷屆評審包括三原康裕(Mihara Yasuhiro)、Martine Rose、Han Chong、落合宏理(Hiromichi Ochiai)、Andreas Kronthaler及井野將之(Masayuki Ino)等時裝界重量級人馬。

校園講座於今年一月展開,首站為米蘭 Istituto Marangoni Milano。二月期間,YDC前任評審、藝術總監及創意顧問Declan 聯同 WWD雜誌倫敦/中國市場編輯 Tianwei,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主題為「創新時裝視野」的講座,向時裝及紡織設計系及鞋履、配飾、帽飾與眼鏡設計課程的學生分享業界心得,FASHIONALLY亦有到場採訪。

講座由剛從柏林時裝周返英的 Tianwei揭開序幕。他表示自己特別欣賞柏林、哥本哈根及上海這些較小型的時裝展,認為它們的影響力正日漸提升。Declan亦認同:「傳統時裝城市市場已經飽和,競爭極度激烈。」

在簡單介紹 YDC 之後,輪到學生們發問。首條問題是如何吸引顧客。Tianwei表示應審慎處理資金運用,避免將所有資源花在一場時裝騷上。他亦建議跨界合作,例如邀請飲食 KOL穿著設計作品:「純粹以時裝角度推廣影響力始終有限,拉闊接觸面才是首要任務。」

他們亦強調建立網絡的重要性,並建議畢業生可先到品牌工作累積經驗,再考慮創業。Declan揭露自己在轉職創意顧問工作前,曾於香港連卡佛擔任文職七年,直言投身時尚界需要耐心與歷練。

Tianwei亦提醒學生,創作畢業作品與現實中為品牌工作大相逕庭。「你需要做出真正有人想穿的產品。」他建議學生要為自己定下具體及實際的目標與期限,而非空泛的大計。

有學生問到業界在可持續發展上的實踐,二人均指出哥本哈根時裝周在這方面走得最前,並指大多數時裝比賽都期望參賽者在設計中加入可持續發展元素。Declan補充說:「可持續性可以從商業考量出發,例如 Prada與 Chanel現正致力使用庫存布料,並透過低成本回收聚酯纖維以保持競爭力。」

他亦指出,有些高級品牌如 Miu Miu,特別著重升級再造(upcycling)設計,例如重新改造1930年至1980年代的古著,配以品牌標誌性的裝飾、領口與刺繡,製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。

另有學生問到如何與修讀商科的學生區分時,Tianwei建議投身造型師或攝影行業,以學習如何策劃及執行項目:「日後自己創業亦會派上用場。」

至於如何在社交媒體上展現作品,Declan建議與造型師朋友合作,並在網上分享作品;Tianwei則認為 TikTok現時比 Instagram更具影響力。「Alexander McQueen就是說故事的高手,而 TikTok正好可讓設計師記錄整個創作過程,讓業界發掘具潛力的新星。」

在講座後與 FASHIONALLY的對談中,Declan表示,曾連續兩年出任 YDC 評審,看到近年參賽者水準甚高,並對作品的推廣印象深刻。

他鼓勵設計學生或應屆畢業生參賽:「我剛對學生說,比賽的意義不只是爭勝,更是學習過程與擴闊人脈的機會。即使未能奪獎,也可以與評審建立寶貴的連繫。」

Tianwei自15歲開始寫時裝博客,並於倫敦 Central Saint Martins修讀時裝新聞學,現於 WWD工作六年。他坦言,要在競爭激烈的行業突圍並不容易,再次強調學生需具備商業意識。「很多買手們都說市面上選擇太多,但真正有市場價值的產品卻太少。年輕品牌創意至上,但產品難以商品化。設計師必須具備市場觸覺,將創作意念落實於有實際需求的類別上。」

他認為 YDC 對年輕設計師幫助很大。高達港幣六萬元的獎金可用於租用工作室或生產成本。「香港設計師的優勢在於能接觸中國市場,同時擁有良好的英語能力與國際視野,有利開拓全球業務。」他補充說,中國及亞洲的供應鏈優勢絕對是香港設計師的寶貴資產,有助他們創造具競爭力的產品。

講座吸引了不同背景的學生出席。學生 Yu Zheng熱衷於包容性設計理念,希望為殘疾人士創作服飾:「為視障人士設計時,要考慮布料質感及觸感設計。」

另一學生 Lydia Hsieh受英籍塞浦路斯裔設計師 Hussein Chalayan啟發,熱衷將喜劇與卡通元素融入設計。Mu Zhen則希望成為配飾設計師,並參與時尚場景設計及明星造型工作,同時關注時尚界的環保議題。

FASHIONALLY亦訪問了皇家藝術學院學生 Ruwathi Gajadeera,其設計旅程正好反映時裝比賽對年輕設計師帶來的好處甚多。來自斯里蘭卡的她擅長運用流線輪廓、觸感豐富的材料與多感官元素,曾入圍 2024年 LVMH畢業生計劃及 2023年以可持續為主題的 Redress設計比賽亞軍。目前她是歐洲海洋委員會「擁抱海洋」2024/25年度駐場藝術家,透過設計提升社會對海洋保育與人類福祉的關注。

Gajadeera表示,參與設計比賽改變了她的設計生涯,除了引來注意,更有助爭取機會、資金及個人成長:「我得過許多獎項,但其實當中的經歷比頭銜本身更有力塑造了我作為設計師的身份。透過獎學金及比賽所取得的資源,我得以旅遊拓展視野,跨界合作,在實踐創作方面走到前所未有的程度。」

作為歐洲海洋委員會駐場藝術家,Gajadeera正與著名海洋生物學家兼教育家 Dr. Asha de Vos合作,透過藝術與設計重新演繹海洋保育與復育概念,並籌備於聯合國海洋十年活動展出作品,期望能在環保領域產生真正影響:「對我而言,比賽不只是榮譽,更是爭取合作、對話與實踐改變的契機。」
Page rendered in 2.0617 seconds. CodeIgniter Version 3.0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