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進行「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」(YDC)後台評審後,嘉賓評判三原康裕抽出寶貴時間,分享他對香港年輕設計師的看法,給他們的建議,以及他自己的設計理念。
三原康裕(Mihara Yasuhiro)向來勇於試驗,思想破格。他畢業於多摩美術大學紡織設計系,於1997年推出同名鞋款品牌,創作了不少具標誌性和藝術性的運動鞋。Mihara Yasuhiro於1999年在東京時裝週首度亮相,推出男裝系列,並於2004年首度出席米蘭時裝,於2010年推出女裝系列。
他今年獲邀出任YDC的嘉賓評判。
M:三原康裕
F: Fashionally
F:你對今次的參賽設計師有什麼印象?
M:有些設計師有明確的信息和方向性,也有一些人比較模糊。我認為能夠傳達明確信息的設計師將有更大的成功機會。我本來以為會看到針對香港氣候而製作的服裝,即是輕盈、休閒。我原來事實並非如此,也許他們並不僅僅是針對這個市場。
F:請分享一些令你印象較深刻的系列?
M:葉嘉祺的“Forgetful Still”有很多細節,我覺得他有很多東西想表達,但也許有點太多了。這個系列確實引起了我的注意。他將闊上身襯闊褲子的選擇令我有驚喜。總括來說,我喜歡這種「不完全」的想法。
陳子華的“1996”是一個擁有足夠元素的精美系列。不過,市場上可能已經有類似美學的品牌。
趙浩駒的“Synthesis”是一個非常專業的系列。它可能不是最創新,但它令人安心、美觀和成熟,可以即時推出市場。
周柱熙的“Already but not yet”,將內外的界限變模糊,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。整體有一種良好的氛圍和平衡,但設計師有點兒想得太多,貪心了一點。整體來說,我喜歡他的想法和他的配飾。
F:年輕設計師如果想推出自己的品牌,應該考慮什麼?
M:你需要考慮風格的可持續性。你可以在幾個季度中保持同樣的獨特個性嗎?如果一個概念用完了,你就有可能完全改變風格。在YDC中,林嘉欣的“Jeux Olympiques”將復古運動服翻新。這是一個強烈的主題,也有非常好的細節。她將經典元素處理得很好,剪裁也很合身。然而,我會問,如果要成為一個品牌,這個概念可以持續幾季嗎?
F:你的設計過程是怎樣的?設計鞋子和服裝有何不同?
M:我很妒忌有些設計師,他們可以突然地得到靈感,但我卻總是要想得很仔細。對待鞋子和服裝,我的創作模式截然不同。鞋子有著大小的限制,就像盆景一樣,我要嘗試將它變成一個新的宇宙。服裝則相反,選擇太多,所以我反而要對自己加一些限制。在某種程度上,不自由才是最自由的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