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
#Brand Story | PabePabe : 主流非主流
主頁專題 ▸ #Brand Story | PabePabe : 主流非主流
2022.12.19

假如 1920年代是浮華頹廢,1960年代是未來想像,那麼 2000年代後的時裝主流意識,相信就是戀物癖。戀物(fetishism),意即迷戀無生命物體,在時尚界屢見不鮮。最普遍的例子——消費者對「手袋」的執迷情緒,就可視為一種戀物的表現。在中國服飾歷史而言,一向甚少有手袋的蹤跡,數到清朝,晚清百性的服飾普遍只將口袋融入服裝結構,應付日常需要。所以,手袋就如智能電話,是近代的文明產品。


經過三十多年長月累月的翻陳出新,手袋由完成造型的一件配件,引發成強勁的經濟體系,並晉身成時尚界的主角,推翻高級時裝的地位。瘦田無人耕,耕開有人爭,近年越多越多主打手袋的設計品牌,除了反映了市場需要,也證明了時尚消費者的傾向。今回介紹的 PabePabe,並不是趨炎附勢賣手袋的品牌。相反,他們做的手袋,很多時違反大眾對手袋的期望——資產階級的顯現、大品牌給予的建制保護,甚至是皇室人員及上流人士的聯想。


PabePabe 的創辦人有二位,主要負責與外界溝通的 Logan Chan,分享了他們與手袋結緣的故事。Logan 名符其實為一名時裝愛好者,仍在初中時,已對時尚略有研究。隨後淺讀時裝設計,發現志不在此。隨後修讀實驗藝術系,臨近畢業獲邀參興一個手袋設計的項目,誰不知好評如潮,本用作展覽的作品,面世不久已收到訂單,就這樣走上了手袋設計的歷程。


本地歌姬 Serrini 粉墨登場,模仿《Sex & The City》中 Carrie Bradshaw 的口吻,重覆讀 “PabePabe” 的名字,十分洗腦。平日在社交媒體,甚至叫人一眼認出 PabePabe 的手袋。他們的手袋設計特別,皆因靈感由二位創辦人的生活而來,所以成品具有個性。例如,有一季講逃離,構思系列時,疫情剛來襲,連日用品都要搶的時侯,激發了二人的創意,在設計上圍繞「假如我現在要逃難,我需要甚麼?」的問題,在手袋內用上了可充氣的物料模仿橡皮艇的質感。聽他說每季的創作,聽到的不單是一個概念化身成產品的過程,筆者還聽到了一個設計師的成長及奇思妙想。


由網店開始營運的 PabePabe,去年開設一所實驗性的門店,打頭陣的是一個展覽,誠邀香港攝影師 Issac Lam 舉辦了一個迷你相展。最吊詭的是,展品的照片中完全不見 PabePabe 的產品。如果不是邀請卡,根本難以發現 PabePabe 的參與。「我們開門店的目的不在於追求銷量增長,反而是一種市場策略,令大家認識我們這個品牌。」Logan 解釋,以網店成積而言,要收支平衡及維生並不困難,因此應更好好利用門店空間,做好 Branding。「去了一次歐洲令我大開眼界,那兒的人真的會用心了解你的品牌。」在香港起步的 PabePabe,一向認為 Branding 非常重要,但是本地消費者很多時消費,對自己所買的品牌故事及起源都一知半解。在歐洲遊歷的日子重提 Logan,Branding 始終是重要的,也為他來季到巴黎時裝週擺設陳列室有更好準備。


PabePabe 的 Branding 給人「非主流」的印象,「我不需要做到變成主流,我只需要做我目標客戶中的『主流』,這就足夠了。」Logan 還提及,PabePabe 的手袋售價相對親民,大抵是他認為特別的設計不應該用價格劃分成小圈子玩意,相反,應以價格上的優勢,吸引更多人嘗試不一樣的設計。身處這年代,我們的選擇多了,但是風格展現卻前所未有的狹隘。希望日後有更多如 PabePabe 的品牌,鼓勵大家展現自己個性,明白「與別不同」才是一種祝福。







Interview & text : Daniel Cheung

Page rendered in 0.9074 seconds. CodeIgniter Version 3.0.4